close

再生技術有望幫助心衰竭患者恢復心臟功能!日本再生醫學學會理事長暨大阪大學醫學院心血管外科教授澤芳樹,於17日受邀進行「再生醫學國際趨勢與革命」專題演講時表示,心臟疾病不再需要換一顆心才能延續生命,透過再生醫學,使用人工誘導多能幹細胞替代已損壞的細胞,幫助恢復患者心臟功能。

日本邁入高齡化社會,人口不斷地減少,但心衰竭患者牙齦美容不減反增,再加上心臟捐贈數量不足,使得心衰竭患者只能默默等待死神降臨。「心衰竭難道只能換一顆心嗎?」澤芳樹表示,為了拯救無法獲得心臟捐贈的患者,日本研究團隊極力於研發用活細胞培養心臟功能。

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醫師陳文鐘表示,過去心臟衰竭只能做心臟移植,或是使用人工心臟。心臟移植除了要等待合適的心臟捐贈外,手術風險也很高,而人工心臟則可能因電路發生故障,造成患者隨時喪命等。

「胚胎幹細胞裡存有整個身體的設計圖,因此可以分化成人體的各種細胞組織。」澤芳樹表示,過去再生醫學是使用胚胎幹細胞(EScell)的方式進行培植,但由於胚牙週治療胎已經是一個生命,因此引起許多倫理上的爭議。

 牙周病初期會產生口臭、牙齦浮腫、易流血,後期出現腫脹疼痛、牙齒鬆動,細菌可能透過血液循環,造成心血管疾病、腦膜炎等,糖尿病與牙周病會交互作用、更加嚴重,而孕婦甚至可能會因嚴重的牙周病造成早產。初期牙周病在經過定期治療、正確潔牙後,還可以恢復到輕微症狀,而後期牙周病就相當難控制,若未治療牙周病、裝假牙,牙齒還是會惡化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遲早會淪落到牙齦腫痛、牙齒搖動、甚至於需要拔牙,造成口腔殘障的慘痛地步。這時才下決心治療,不止是「沒」齒難忘,而且齒槽骨會繼續退縮,造成假牙製作的困難。只要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,不但可以恢復健康,更能夠保住自然的牙齒與其功能。但牙周病對牙齒的傷害,十分殘酷,因為它所造成破壞,是不可逆性的,所以對牙周病而言一定要做到百分之百的「預防重於治療」。

2006年,日本學者山中伸彌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人工誘導多能幹細胞(iPS細胞),也就是可以使用人類的成體細胞培養成類似胚胎幹細胞,不僅一牙周病樣可以分化成人體各部位,倫理爭議也較少。「細胞是很聰明的,它們會想辦法適應生存環境。」澤芳樹表示,透過將細胞培養成片狀式的細胞成片,再包裹在心臟外層,細胞成片就會成為心臟的一部分,並藉此恢復心臟的功能。

衛福部主任秘書王宗曦表示,台灣同樣高齡化,希望學習日本的再生醫學技術,為國人獲得最尖端技術治療的機會。

%%頁尾001A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imbusberuv 的頭像
    nimbusberuv

    nimbusberuv的部落格

    nimbusberu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